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先找對方向,再用對方法」來看看HR與學員們怎麼說「問題分析與決策」這門課吧



很久沒跟大家沒有談談我的專業課程了
我常常說,一個好的課程,課程講師的角色固然重要,但必須有幾個要素的交互作用,包括管顧公司、或公司HR的課前需求調查與課程溝通,及學員的參與等。
我來談談這次「問題分析與決策」的課程吧

這間公司是由一家上市公司結合電機技師、空調技師等專業團隊而成立的機電工程公司,專門從事各類建築物之水、電、消防、空調、無塵無菌環境和各種製程所需公用設備之規劃、設計及施工。

(2016)3月時,該公司的HR透過我的部落格,得知我有講授問題解決分析的相關課程,因此來信邀請上課。這位HR他真的非常用心,除了在第一次的課程邀請信函中就大概說明了課程需求,往後的課程溝通(電話、E-mail)一來一往更顯得他的細心,包括課程需求說明(目的、期望、欲解決的問題)、上課教室照片、分組座位、學員人數、部門與層級別、教具準備等。




我舉個例子來說,在E-mail與電話中的課程需求溝通中他便清楚表示:「公司過去曾開過類似的課程,學員已學過5W2H5WHY技巧,所以在這次課程中希望能談談其他的問題解決技巧,幫助同仁能突破既有的思考框架,系統性地解決問題,當然也希望能藉由分組活動的方式,讓同仁能於課堂中進行團隊合作。」因此在這次課程中,我並教了他們幾個分析思考技術與決策工具(優先地圖等)


公司過去有辦理過問題解決分析的課程,上課講師主要是運用5W2H5WHY等技巧來講授,這次課程主要是希望能夠接觸到其他問題解決的技巧,幫助同仁能突破既有的思考框架,系統性地解決問題;也希望能搭配分組活動的方式,讓同仁能於課堂中進行團隊合作。


4月中旬的課程中,中高階主管與同仁們全程參與,而在課程結束後,學員各自完成學習心得與回饋單,並於一週後繳回,HR很用心地將其掃描,並mail給我,學員們寫下「老師上得真的很棒,為那些沒來上課的同仁感到可惜,希望以後能請老師來多上幾堂課,是我上教育訓練以來最喜歡的課」、「很喜歡老師從案例、活動中、討論中引導我們去思考,也讓我們不僅只是了解這些手法,也有機會能夠演練與實際操作,印象深刻也頗有收穫,希望下次能有機會再上老師的課」、「一連串精實又好玩有趣的課程,無冷場,透過團隊競賽更讓人容易記憶工具的使用」、「在工作中實用,生活中也實用」、「優先地圖可更幫助於選擇及思考」、「多種選擇,宮格決策點坐落分析,可以應用於工作判斷,處理思考上可以多方向做好的選擇在工作上、生活上」等等。



話不多說,大家直接看學員寫下的學習回饋!























老師擅長於用以邏輯思考與分析為心法談問題分析與解決、溝通等課題,從軟性觀點談硬性課程,多了思考的細緻程度,課程中提供Outside In的觀點,不單只有講師講授,更透過多元的問答、小組討論、個案分析、體驗學習、影音教學等課程設計,提供學員工具、方法、步驟、流程,讓學員可以:1.Take away2.現學現用、3.實際應用於職場與生活中。

「先找對方向,再用對方法」

如果您也有興趣學習,歡迎來信cjchiu312@gmail.com(經常因上課無法接聽,主要以mail聯繫為先),或與我的合作管顧公司聯繫。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別再被習慣制約了,永遠不要說你別無選擇!

「好煩呀!每天都要加班,事情永遠都做不完」、「公司到底何時要招募新人進來」、「今天又要熬夜了」、「我何時可以休假」這是小安最常掛在嘴邊的話語,我不禁反問小安,你除了抒發不安又無奈的情緒,你有嘗試做改變嗎?小安兩手一攤立刻回答:「反正我也『習慣』了!」每隔幾個月與小安的見面,他仍繼續訴苦著他以 為的習慣了,但很顯然他並不開心。

心理學家曾提出:當你將一個行為重複21天,它就會成為一個習慣,而習慣可以保護你不受決策疲勞,例如早上準時7點 起床、出門到公司上班的路線、到咖啡店點一杯大杯美式咖啡等,習慣會使你本能、自動化地傾向做出相同的事。養成習慣很好,前提是「好」的習慣,例如鍛鍊寫 作肌肉,定期出刊的習慣,閱讀習慣等。而在這篇我暫且不談習慣的利,我要跟你說的是,習慣也可能使你在認知或情感上呈現無感或冷漠(Feel Nothing)的狀態,小心你正被習慣給制約了。

「馬戲團外被拴在一木樁上的小象」故事帶給我的啟發:永遠別說你別無選擇

我先來說一個馬戲團小象的故事,有一隻小象被拴在一木樁上,小象體型還小,力氣不大,每次的掙脫都會使牠疼痛無比,幾次下來小象不再掙扎;當小象長大了,牠 的體型及力量都已足以抵抗那繩子和木椿,但牠卻不再嘗試。其實牠並不是別無選擇,只是被習慣給制約了,而不再嘗試改變。那你呢?

我記得在《追婚日記》(Go LaLa Go)電影中的其中一經典台詞:「你口口聲聲說你別無選擇,那到底是誰在逼你?」「永遠別說自己別無選擇」說得實在太好,用以反思我們的職場與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走出慣性思考,打開新思路




我們再回到小安的故事上,小安一直陷於自己的慣性思考中,此時必須有人從旁系統化地引導他走出自己的慣性思考框架,我給了他五個問題思考 

1.你希望從工作中得到什麼
2你認為工作中什麼才重要
3.你希望未來達成什麼樣的理想
4.你會採取何種解決方案
5.你會如何採取行動力

一一釐清並找到他的心中地圖和動力方向。那日我與小安談了近4個小時,而在這個過程中小安也逐漸找到自己的盲點,原來他一直以為每天面對的這些加班、熬夜、無奈是別無選擇,其實是他自己選擇如此,習慣它、漠視它。最後,我給小安的忠告就是:「睜開自己的『第三隻眼』,走出慣性思考,永遠別說你別無選擇!」


撰文者:邱靖蓉︱企業講師(問題分析與解決,分析思考的技術)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其實,你每天都在做決策。但如何避免決策疲勞,維持決策品質,你不可不知的三個點


說到「決策」(Decision Making),一般人刻板印象多半會認為決策是主管們在做的事,我只是一般員工不需要決策。其實,我們每個人從早上起床睜開眼睛開始,就面對大大小小的決策,你必須做出決定或選擇。例如,我是否有準時起床,或賴床10分鐘?我中午想吃中式粥品,或西式沙拉?我出門要搭大眾運輸工具,或自己開車?出門帶傘,或不帶傘?有一個難解的問題,我要現在就去請示副理,或者先自己試著做做看再說?晚上要加班熬夜趕稿,或者let it go,暫且擱下工作,先跟朋友聚會同樂?我要買Toyota Camry HybridFord Focus,或Volkswagen Golf?這裡簡單列舉出你一天可能必須做出的種種決策,你仍認為決策「只」是主管們在做的事情?其實,你每天都在做決策!但要注意面對大大小小的決策下所帶來的「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當我們被迫做出的選擇愈多,決策品質可能愈差

什麼是決策疲勞呢?簡單來說,下決定這個行為相當消耗腦力,當我們一直不斷地做比較、下決定的時候,可能會因身心俱疲而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或做一個較好的決策。舉例來說,今天上午你剛完成一場業務部門的面試,試著從16位被通知前來面試的應徵者中挑選出其中較合適的2位,中午簡單吃了一沙拉,下午13點一上班又隨即處理了一個加盟店的展店問題,此時的你已經相當疲勞,倘若這時你的同事拿了一個小事來問你,你可能開始展現出不奈,並做出一個未經考量周全的決策,或者甚至直接放棄判斷,這個現象就是「決策疲勞」。決策疲勞下的影響,除了決策品質的不佳,也可能陷入不思考地輕易接受別人的意見,不可不慎!

掌握目標,審慎選擇在哪裡集中精力和時間

好吧,那既然過多的決策會導致我們決策疲勞,那該如何降低決策疲勞的影響?這邊舉出三點,你可以試著調整,利於做出較佳的決策品質。



第一、在《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 52 Irrwege, die Sie besser anderen uberlassen),及《增強你的意志力:教你實現目標、抗拒誘惑的成功心理學(Willpower: Rediscovering the Greatest Human Strength)一書建議,適時放鬆、休息、甚至吃點東西,將意志力重新充電,以利做出較好的決策。

第二、當你感到疲勞時,盡量不要做出「重大」決定。例如,當有一個「重要」會議或「重大」決定必須做出影響性很大的決策時,盡量不要在下午或傍晚進行,以降低一整天積累的決策疲勞影響。

第三、當我們被迫做出的選擇愈多,決策品質可能愈差。所以說,《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提出「精」、「簡」、「準」,簡單來說就是掌握目標,審慎選擇在哪裡集中精力和時間,你可以試著三階段思考:1.辨別瑣事與要事、2.排除不必要的事物、3.將時間投資在可準確執行的系統上。


變與不變,選擇之前,千萬不要養成放棄的習慣

阿申是一個自認興趣廣泛的人,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嘗試,他曾經一年換了4個工作,我記得最常與他的對話大概是這樣的:「我又要換工作了」「什麼?你不是才剛到那間公司不到3個月,怎麼『又』要換工作了」面對這個問題,阿申彷彿有答案SOP般回答:「就沒有興趣,這份工作跟我當初想得不一樣。」


當結果與自己想的不同時,你是急著跳離這個問題,還是先設法了解問題,解決問題

起初頭1-2次,我對於阿申這樣的工作轉換「習慣」並沒有太大的注意,剛踏入社會的他畢竟正在摸索階段,但隨著工作轉換的頻率愈來愈頻繁時,我不禁與阿申談起這個問題,「你這次又為什麼要換工作?」阿申不怎麼變動的就是他那SOP的回答「就沒有興趣,這份工作跟我當初想得不一樣。」
「那你當初想的是?」
「我以為這份工作可以讓我學到業務技巧,與客戶的應對之道,但沒想到我在公司都是淨處理些非常routine的例行公事,這令我感到失望!」
「那你有試著了解主管的用意嗎?或許他有他的考量和用人觀點。」
只見阿申激動地說「用意?考量?我看他是欺負我是新進人員,菜鳥一個,存心搞我,都丟那種誰來都可以做的工作給我啦!」接下來阿申的結論就是「我要離職,換下一個工作,找到一個懂得欣賞我的主管。」

「不要去想粉紅色的大象」,此時你腦海中想的是什麼?
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和建立新的習慣以取代舊習慣,而非壓抑思維

聽到這邊,我沒有一開始就立刻勸阻阿申離職,打消他的念頭,對於阿申來說,當結果與自己想的不同,他「習慣」閃開它,不直接面對它,而要除去阿申的這個習慣,必須讓他自己覺察到這個行為模式和建立新的習慣以取代這個舊習慣,而非壓抑他的思維
原因有二,一來是當我告訴你「不要去想粉紅色的大象」,此時你腦海中想的是什麼?這說明了人們思考上的盲點之一「明明叫你不要想,你卻忍不住會想」、「你愈叫我不要這麼做,我就愈想這麼做」、「你愈禁止,我愈想做」。二來則是一種「樂觀的偏見」,即便聽從他人意見,往往勝於自己決定,但我們總是會認為自己的意見比他人的意見來得有說服力。

我跟阿申說了一個故事,一位瑞典馬拉松選手米克里克佛(Mikael Ekvall)2008年哥德堡所舉行半程馬拉松比賽中,才剛跑2公里就開始腹部痙攣難耐,甚至糞便潰堤。若你是米克里克佛(Mikael Ekvall),此時的你會如何抉擇呢?選擇繼續跑下去,直到終點?還是選擇立刻放棄?我來告訴你米克里克佛(Mikael Ekvall)的選擇,他選擇堅持跑完全程,直到終點完成比賽。他說:「假如我停下來一次,很容易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放棄就會成為一種習慣。」他的堅持與永不放棄,更讓他在2014年哥本哈根的半程馬拉松賽中刷新紀錄。



有一就有二,放棄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好與不好、變與不變,選擇之前,你想清楚了嗎?

故事說到這裡,我要說的不是要你當面對一個不好的選擇時仍要苦命堅持,而是「好與不好、變與不變,選擇之前,你想清楚了嗎?你設法先了解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了嗎?」阿申明白了我要傳達給他的意思,也很高興在前幾天聽到他跟我說:「之前一直認為主管都只叫我做例行性的小事,不給我做業務開發與客戶應對的重要工作,我先不選擇直接放棄,試著跟我的主管了解,原來主管是希望我能先練好基本功,熟悉內部作業流程與客戶了解,再來做進階的業務開發。他的用心,我終於懂了。若我一開始如同以往選擇放棄,轉換工作,那我將錯過更多。」